一技在手 一生无忧

作者: 时间:2024-05-22 08:41:53 点击:267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关于办好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的通知》,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宣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成效,展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倡导技能文明,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凝聚各方力量,营造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今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的主题为“一技在手,一生无忧”。这一主题,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生动阐释了职业技能与成长成才的关系。劳动者技能提升的过程是人力资本增值的过程,也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全社会崇尚技能、尊重技能、成就技能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通过一技之长实现人生理想,服务国家发展,实现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梦想,“一技在手,一生无忧”既是一种期待,更是一种现实。

  一技在手,是成才之所向,是经济发展之所需;一生无忧,是个人和家庭之所期,是社会稳定之所盼。加快营造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氛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更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是有效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为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产业升级瓶颈,参与国际产能合作,都要求以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不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同时还要看到,职业教育与市场、产业紧密对接,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有利于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实现稳就业、保民生。职业教育关注特殊人群、特殊地区,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可靠途径,也是实现教育机会公平、实现人力资本积累、人人皆可成才的重要渠道。

  “一技在手,一生无忧”八个字看似简单,但实现不易。在思想认识上,没有对何为“一技”、何以“在手”和何能“一生无忧”的系统思考,就不可能深刻领会这一主题的真谛;在实践行动中,没有产教两端的密切配合、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社会各界的生态共建,再好的理念也难以变成现实。

  “一技在手”就是职业教育要把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以技能人才需求为牵引,聚焦高技能人才培养,对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特别是新型工业化要求,抓住制约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5个关键要素——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训,苦练“内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建设一批支持产业发展的“金专业”;紧跟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标准,打造一批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金课程”;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为基础,积极开发体现行动知识和能力的“金教材”;建立起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员的双向聘用机制,锻造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精湛的“金师”;以真刀真枪为标准改革实习实训,让学生到“看得见硝烟,听得见枪声,看得见战斗”的地方去,通过“金实践”获得真本领。以“五金”建设为“小切口”,撬动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切实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一技在手”就是要让学生学到能真正管用的“技能”,需要在供给侧提供更科学、更精准的保障。要切实加强“一体两翼”建设,更加密切产教之间的关系,以产引教、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产业需要什么技能就传授什么技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大力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国家重点产业园区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建好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完善企业需求、学校供给、政府协调平台三位一体运行模式,政行企校协同开展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成规模、成体系、成建制地培养“一技在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适配度不够的问题。只有把产业的技能需求清单科学转化为教育供给清单,让学生都能有机会结合自己的先天禀赋和兴趣特长,选择真正有用的技能进行学习,才有可能为其一生的幸福无忧奠定基础。

  “一技在手”需要积极回答培育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新质生产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质,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设定了新的标准。而要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我们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打造出与之相匹配的产业人才结构,并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人才成长空间。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劳动者的重要基地,必须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它要以培育劳动者的“一技”为关键,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升级,以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时代要求。为此,职业教育要系统性地升级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拓展为具备创新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深度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将重点布局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并根据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技术的发展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产业与教育的良性互动。还要根本性地变革教育教学方式,以高科技为引领,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中,打造服务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课程体系,提高他们的跨界融合和创新能力,使教育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如此“一技”方能适应高速变化的时代。

  “一生无忧”需要全社会共同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让职业教育毕业生从“能就业”到“就好业”,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需要为每一个技能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保驾护航。要制定出台针对性政策,切实保障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以制度化设计为“一技在手”的劳动者提供持续自我提升的继续教育资源和终身学习机会。要构建更为成熟、完整的政策体系,完善激励制度,推动技能人才整体待遇水平有效提升,让更多的技能劳动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全面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生态,畅通职业发展和晋升途径,让职业教育更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书写人人皆可成才、行行皆可出彩的瑰丽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之重前所未有,我国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回应新时代新征程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期待,我们要以职业教育活动周为契机,面向全社会加大宣传力度,讲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故事,让“一技在手,一生无忧”观念种子扎根落地,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让技能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润入人心,激励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为支撑行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实现共同富裕作出积极贡献。(本报评论员)